从数据看 2008-2009 赛季的火箭队赢球的模式

有意思的一个赛季,由于赛季之初 Artest 的到来,球迷们又开始 YY 松鼠姚的总冠军之路。不过可惜,随着 T-McGrady 的报废,基本上这赛季总决赛大门又一次提前关闭。紧接着球队的主力得分后卫 R. Alston 被换走,今天又签下 James White,我就纳闷了,为啥和火箭有关系的人我都关注过呢。 松鼠姚至今天(2009.03.05)共 28 次两双,占出场次数的 48%,场均数据并不惊艳。场均上场 32.9 分钟,得分为 19.8 分,篮板为 9.6 个。离场均两双还有一点点距离,给个及格分好了。

顺便做了下对火箭球员分析,共使用了 273 个火箭球员的相关变量,得到的结论解释了我几条疑问:

指标我就不多说了,爱打篮球的筒子一般都知道 FG、AST、REB 这类乱七八糟的指标,要说明的是 1722、532 这些数字是 ESPN 给 NBA 球员定义的编号,1722 就是 Y. Ming 了,其他的 532 为 T. McGrady,11 为 R. Alston,25 为 Artest ,1781 为 L. Scola ,3192 为 A. Brooks;而 1、0 则为方便记录胜负而设置的。

从图上不难找到火箭的关键球员,他们左右了每场比赛的胜负。对火箭成绩走向最关键的球员是 Y. Ming ,因为他在最根部,是决定下一个球员因素的前提(本赛季 T. McGrady 由于伤病困扰数据大幅下滑,不过从侧面说明 Y.Ming 已然是球队老大)。其他球员因素不必过多解释,数据显示结果唯一让我不满便是 S. Battier 的重要性,本来这次数据探索我就是朝着他去的,结果还是没有合适指标可以显示他的作用。再找时间做好了。

关于为什么 R. Alston 为什么会被换走,这里同样可以给大家一个清晰的解释:当 Yao 的 Field Goal 低于 5.5 时,同时 T. McGrady 的 AST 小于4.5 次时,R. Alston 的上场时间成为关键因素,不过抱歉的说,当他上场时间大于35.5 min 时,火箭会输!!估计莫雷应该用的是同样方法看到这一怪现象吧。那 R. Alston 在交易日截止之前被换走也就不难理解了。

阿德尔曼的普林斯顿体系是不是适合火箭。说实话,我也不熟。至今,我对经典的三角进攻都不知道如何开始。不过,火箭的 Team 数据(不包括20090305对爵士)可以说明一切。Exciting 的时刻来了:

  1. 如果火箭的得分(PTS)能够上到 102 分以上,那么这场比赛是拿定了。这种比赛个人认为应该是队员对教练战术执行彻底,进攻如行云流水,人挡杀人,见佛杀佛。这赛季以高于 102 的比分战胜的球队甚至包括马刺(103-84)、爵士(120-115) 等西部强队。
  2. 如果得分小于等于 102 分时,决定因素就转到防守篮板(DREB)上了。一般防守篮板小于31个时,输得概率比较高;不过即使防守篮板不济,当抢断大于10次时还是有希望得回胜利的。
  3. 得分小于 102,篮板大于 31 个,决定因素就变成了三分球试投(3PA)。只要投进三分球试投能够低于 19 个时,球队仍然可以以高概率赢得比赛(92%)。大家该冒出疑问了,为啥三分球试投数小了才能赢球,不是多了更好么。诚然从数字上看确实如此,但火箭三分多了,一般都是后卫在“浪投”,既不能对内线造成杀伤也不能迅速解决战斗。这也就是火箭从赛季之初一直在囤积后场的原因。只可惜,至今天,火箭的后场还是那么烂。

看看今天对爵士的比赛:火箭得分 94(没进攻),防守篮板 23(没防守) ,抢断为 8(没激情),你把这些数据按上图走一遍,是不是告诉你会返回 0。不输才怪!